为助力乡村振兴,深化校地实践融合,7月5日,银川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师生前往同心县下马关镇,开展以“青春筑梦沃野大学生‘三下乡’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产业调研、劳动体验、文化帮扶等形式,深入乡村一线,书写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实践团首站来到同心县下马关镇指挥部,负责人杨学明详细介绍镇域产业规划。围绕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与电商融合等内容展开讲解,从温棚产业的发展历程,到芦笋加工厂的运营模式,师生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深入了解乡村产业振兴的“下马关路径”。银川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马媛感慨:“这些实践案例,让课本里的‘乡村兴’概念变得鲜活可触,是最生动的产业课堂。”
7月6日师生走进温棚基地。在辣椒种植区,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师生们穿梭其间,体验农民日复一日的辛劳;小番茄种植区里,圆润饱满的果实色泽诱人,大家观察生长形态、记录种植要点,为后续助力农产品推广积累素材。
7月7日实践团走进芦笋种植田,手握工具,在农户指导下学习割芦笋,感受农事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随后,师生前往芦笋加工车间,实践分拣、加工全流程,了解从田间鲜笋到市场产品的“蜕变”过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王荡荡与加工厂技术人员交流保鲜工艺、产品研发建议,用所学助力产业升级。
7月8日,实践团前往三山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启“乡村主播养成计划”,为次日三山井村农产品直播带货全力筹备,在特意布置的室内直播间架起设备,架起乡村好物与外界的“云端桥梁”。
7月9日实践团前往三山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总支副书记刘向富向他们介绍绿豆、黑豆、苦荞等农产品,师生化身“乡村主播”,在特意布置的室内直播间架起设备,向网友推介下马关镇的特色果蔬。计算机人工智能学院学生马家祥凭借生动讲解,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助力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用青春创意为乡村产业“带货”。
7月10日在田园村村部文化活动中心,实践团为小朋友们带来“文化大餐”。擅长美术的学生带领孩子们绘就多彩世界,教画乡村风景、红色故事主题画作,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艺术与理想的种子;手工课堂上,折纸、画画创作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笑声不断,锻炼动手能力。 捐赠图书环节,师生们带来涵盖法律知识科普、文学、红色故事等各类书籍,其中不乏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与风采的读物,为乡村孩子打造 “流动小书房”,让孩子们在书香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暖。
夜幕降临时,“星空故事会”温馨开启,师生与小朋友及村民,唱歌跳舞传递欢乐,讲述红色故事与各民族同心奋斗的历程,在欢声笑语中传承信仰与团结的力量。活动特别融入红色知识与民族常识小问答,以趣味互动激发孩子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让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乡村幼苗心中扎根,助力他们从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让村民们感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意。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银川科技学院 “行走的思政课”又一生动实践。师生们以产业为笔、文化为墨、劳动为色,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绘就青春担当。后续,实践团将整理调研成果,为下马关镇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提供青春智慧,持续探索“校地协同 实践育人”新路径,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光彩。
注:银科计智之声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电话:0951-5181555(院办) 0951-5181999(招办)
邮编:750021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